一直以來,錦界第一小學秉承“為人生奠基 讓理想起航”的課程理念,以“精細管理、全面發展”的校訓為切入口,以骨干教師梯隊建設為著力點,聚焦三個課堂,推動“課堂革命”,助推“雙減”落地。即夯實“第一課堂”,豐富“第二課堂”,拓展“第三課堂”。
強化提質增效,夯實“有效力”的第一課堂?!半p減”政策要求教育回歸學校主陣地,學生回歸學校主課堂,學校以第一課堂為主陣地,提出“以集體備課來保證課堂質量、以“五環課堂教學模式”來展現課堂質量、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來提升課堂質量、以教學常規檢查督促來保障課堂質量、以學科教研科研來助推課堂質量”,借助“青年教師達標課”、專家指導示范、聯合體教研、“診斷—研磨—精品課展示”等活動,不斷優化上課環節,提高課堂效率,提升教師素養,讓一節節精品課助力“雙減”落實落地。
構建“錦一”特色課程體系,優化課后服務模式,豐富第二課堂內容,為成長賦能。結合新課程標準理念、根據學情,挖掘學生內在成長力,打造“234”課后服務模式,“2”是每天放學后嚴格活動兩小時,幫助家長解決接送難的問題;“3”是三類特色課程安排:學科綜合素養課程、文學熏陶成長課程、藝體棋類陽光課程;“4”是每周四課時的社團活動,讓學生在第二課堂中體驗快樂、全面發展。
(資料圖片)
該校為了促進教師多元發展、學生個性成長,鼓勵教師在學校課程體系下自主研發“特色”社團課程,部分社團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,打破學生年齡、班級的界限,建立了教師學生在全學段、全領域的學習共同體。開學初,遵循家長及學生的自愿原則,菜單式管理與自主選擇相結合,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課程,共設立人工智能、科技類、舞蹈、音樂、創意美術、三大球、手工類、地理歷史科學等學科類,棋類等共四十余個特色課程,學生的學習潛能、興趣特長得以啟迪發展,為學生成長賦能,讓每個生命都有出彩的平臺。
注重五育融合,拓展“有合力”的第三課堂,創實踐基地,耕地培土、播種育苗,讓學生親自體驗,豐富農科知識。引領學生走出校門,走向社會,走進博物館、科技館等實踐基地,依托研學實踐課程、勞動實踐課程、紅色文化課程,將紅色基因融入研學實踐,豐富學生學習生活,助推學生實踐歷練、健康成長。學校著力打造系列“綜合實踐課程”,分學段分年齡,如一年級學會整理衣物書包及初步的衛生打掃,二年級學會和面擇菜、鋪床整理櫥柜等,讓學生學習掌握生活基本技能,全面發展。
優化作業管理,賦能師生成長
該校不僅對教師進行《作業設計與實踐》培訓,還組織教師參加國家、省市級數次《“雙減”背景下作業設計與管理》云端培訓研討,組織作業設計大賽活動,每周堅持集體備課備作業,推進作業改革實踐研究,有力促進教師作業設計水平。
該校成立作業管理小組,積極建構作業設計體系,優化作業結構,建立作業管理機制,出臺《錦界第一小學作業管理實施細則》《錦界第一小學作業評價管理辦法》,探索以項目化作業為目標,以基礎鞏固類、拓展延伸類、探究游戲類、創新實踐類、融合應用類為核心的五種作業模式,推行“彈性作業”、遴選“星級作業”,嚴抓作業質量,嚴控作業總量,實現作業的有效管理,讓作業的量透明化,讓作業的質看得見,以作業改革撬動學生發展。
針對該校一二年級不設紙筆考試的要求,出臺了《錦界第一小學一二年級趣味游園會綜合素養考核活動方案》,并在神木市首先進行考核示范,從語言表達、數學計算、實踐能力、藝體素養等方面進行考查,學校精心設計闖關內容、闖關形式、闖關卡章、評估標準,讓評估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之上,讓考試有趣、有效、科學。
凝聚“家校合力”,助推“雙減”落地
該校積極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,通過公眾平臺宣傳、線上家長會、微課發布等方式積極宣傳“雙減”政策,解讀《家庭教育促進法》,細致科學指導家庭教育,創設“家長護學崗”,邀請“農耕指導員”,帶領女性家長參觀神木市“家風館”促進優良家風傳承,助推良好家庭風氣建設。此外,錦界第一小學還設計《家校共育作業本》,讓家長第一時間知悉作業內容,對作業進行計時,請家長、學生分別反饋當日作業設計內容及完成感受,教師收到反饋即刻收集意見進行研討整改,通過家校共探索齊進步,讓學生受益,達到減負真正目的。
該校通過持續踐行“三個課堂”,深化素質教育改革,努力發揮學校育人和服務功能,有效地推動了“雙減”政策,在課堂體質增效、課后服務模式優化、家校共育的探索上有了實質性的進步與提升,讓家長滿意,讓社會放心。
該校負責人表示,今后錦界第一小學將繼續以“深、嚴、細、實”的工作作風,打造特色課程體系,優化“三個課堂”,創新課后服務模式,引進更多校外優質資源,強化作業管理,緊盯不放松,讓“雙減”真正落到實處。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