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資料圖】
12月5日凌晨,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平安抵京,同時帶回的還有第三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,其中就包括經歷了120天空間培育生長、完成發育全過程的擬南芥和水稻種子。此次空間科學實驗,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在軌完成了水稻從種子到種子的全生命周期培養,連再生稻也結出了成熟的種子。
小小一株擬南芥、一粒水稻種子,卻能支撐我們向星辰大海更進一步。無論人類在哪里生存,都要解決吃飯問題。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五號,技術的進步讓航天員越來越有口福,從最初的點心等速食食品,到如今針對航天員口味進行的個性化定制,我國“太空食譜”發生巨變。但太空里,靠火箭運送補給食品終究不是長久之計。一方面,我國空間站已經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,攜帶預先包裝好的食物并不能滿足維持航天員健康的全部需求;另一方面,運送成本不菲。人類要想在太空長期生存,就必須要保證植物能夠在太空完成世代交替,成功繁殖種子。
擬南芥代表蔬菜,水稻代表糧食作物,可為將來載人深空探測蔬菜和糧食生產提供理論支持。此次我國在問天實驗艙完成了擬南芥、水稻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實驗,還在國際上首次完成水稻全生命周期空間培養實驗,稻穗數目也超出了實驗團隊的預期,這是“把一個大型科學實驗室搬到了太空”的結果,也是航天重大工程推動空間科學的生動縮影。
太空微重力、高真空等獨特條件能誘發種子遺傳基因發生改變,成功的太空育種產量大、耐性高,正給未來農業帶來新的想象空間。此次在軌獲得的水稻種子能否變異為人們期盼的“優良品種”,還需要漫長的試驗過程。然而可以確定的是,隨著我國空間站時代的到來,定期的發射和返回、艙內外的空間誘變環境、更多的重要載荷,必將為育種研究提供更加豐富的航天資源和保障,創制出更多的新材料、新種質、新資源,從而為我國解決種源“卡脖子”問題,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、種源自主可控,發揮更大作用。
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,下一步,我國將到月球找水、建科研站、修互聯網,開展木星系及天王星等行星際探測。航天探索越走向深空,建設載人深空探測生命支持系統越迫切,把糧食、蔬菜種到太空就越要邁出更大步伐。(維辰)
最近更新